译文
刘备,你奋斗了一辈子,到今天,连你的故处都不知何在,你不过在成都拥有一座坟墓。昭烈庙前的祭祀早已冷落,香火熄灭,只剩下乌鸦的嘈杂声,汉家的战鼓早已沉寂,天下已是异族之地。暮城风雨,锦城花重,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终究没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。刘备你历尽千辛万苦,占据西川,但最终仍未能守住,只能任由那巍峨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,将你“化作一抔黄土”。
金朝定都燕京,自以为地势险要,但最终也不得不南渡,最终走向灭亡。那么,当年的诸葛亮,那位治国贤相,又能如何呢?他的功业真能与伊尹、吕尚相提并论吗?我不禁思考,这一切或许都与那十几年在燕南路的奔波有关。征马的队伍即将停歇,或许
金末词人元好问于癸卯(1243年)九月客燕京(今北京)。这年冬天,他由燕京回太原,道出范阳(即涿县),词人凭吊了汉昭烈庙,写下了该词。词人本是金代臣子,写作该词时他已是54岁的年龄,这时金已亡10年了。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,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,吊古伤今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这首词的上片,起始于对楼桑村的询问,意在寻找刘备的旧居,进而引出刘备的祠宇。随后,以“荒坛”两句直接描绘了祠宇的荒凉与冷清,由此展开了深沉的咏叹。“乌声”所描绘的,是社日结束后,乌鸦纷纷飞来,争夺剩余的祭品,这与辛弃疾的《永遇乐》中的“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乌鸦的喧闹声,并非在彰显祠宇的热闹,反而更加凸显了其荒凉与寂静,这与“荒坛”形成了呼应,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。“春已暮”三字,精准地描绘了时节的变迁,为接下来的“锦城花重惊风雨”一句铺垫。尽管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中曾描述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”的柔和景象,但这里却用一个“惊”字,既惊于风雨的侵
泰和中,西州士人家女阿金,姿色绝妙。其家欲得佳婿,使女自择。同郡某郎独华腴,且以文采风流自名。女欲得之,尝见郎墙头数语而去。他日又约於城南,郎以事不果来,其后从兄官陕右,女家不能待,乃许他姓。女郁郁不自聊,竟用是得疾,去大归二三日而死。又数年,郎仕驰驿过家,先通殷勤者持冥钱告女墓云,郎今年归,女知之耶,闻者悲之。此州有元魏离宫,在河中潬,士人月夜踏歌和云,魏拔来,野花开。故予作金娘怨,用杨白花故事。词云,含情出户娇无力,拾得杨花泪沾臆。春去秋来双燕子,愿衔杨花入窠里。郎中朝贵游,不欲斥其名,借古语之道。读者当以意晓云。骨化形销,丹诚不泯,因风委露,犹托清尘,是崔娘书词,事见元相国传奇。
墙头红杏粉光匀。 宋东邻。 见郎频。 肠断城南,消息未全真。 拾得杨花双泪落,江水阔,年年燕语新。
见说金娘埋恨处。蒺藜沙,草不尽,离魂一只鸳鸯去,寂寞谁亲。 惟有因风,委露托清尘。 月下哀歌宫殿古,暮云合,遥山入翠颦。